银保监会发声:房地产市场调整要平稳转换,养老储蓄试点将启动

2024-05-08 07:38

1. 银保监会发声:房地产市场调整要平稳转换,养老储蓄试点将启动

3月2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介绍了促进经济金融良性循环和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房地产金融”、“养老金融”成为本场发布会出现最频繁的话题。
郭树清指出,房地产泡沫化、金融化势头得到根本扭转,但是租房还是需要的,特别是租赁住房,做好这方面的金融服务很有意义。养老方面,除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和养老理财产品试点扩容外,郭树清透露,养老储蓄试点即将启动,面向中低收入人群的商业养老金业务也正在抓紧筹备。
郭树清在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时表示,省联社改革的方向都是一样,就是要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具体的组织形式可能有差别,但共同的一点是要加强管理。现在各省都有方案,我们正在指导完善修改。要吸取过去的教训,对股东进行严格审查。防止出现一股独大、关联交易、挪用资金、直接把银行资金或者是保险费用于加杠杆、用于搞其他投资等局面。
房地产泡沫化金融化势头得到根本扭转
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强化监管,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对照该会议的要求,到2019年底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取得实质性进展,八个方面的风险明显收敛。2021年,重点领域风险持续得到控制,宏观杠杆率下降了大约8个百分点,金融体系内的资产扩张恢复到较低水平,再次回到了个位数。
据郭树清介绍,从2017年到2021年,五年拆解高风险影子银行25万亿元,过去两年就压减11.5万亿元。五年时间内处置不良资产约12万亿元,最近两年处置6万多亿元。一批高风险企业和违法违规金融机构得到有序处置。P2P网贷机构全部停止运营,未兑付的借贷余额压降到了4900亿元。过去五年累计立案查处非法集资案件2.5万起。防范外部风险冲击的韧性进一步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状况趋于改善,房地产泡沫化金融化势头得到根本扭转。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表示,我们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住房市场必须要理性地控制,必须要有一种新的模式。好在我们有一些政策性的、制度性的优势。但是怎么能够用金融的市场化手段,逐步把这个优势变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动能?如果围绕这个持续设计金融产品,大家也会看到一个新的景象,那就是未来很多居民会逐步习惯于租赁。
田国立认为,“从理财的角度来讲,租房也可以,因为现在大家不会总想着买了房以后能升值,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即便升值,套现起来也都非常难。其实房地产不是一个特别理想的资产买卖,中国随着市场成熟化,依靠租赁这个时代肯定很快就会到来。”
郭树清指出,“去年以来房地产的泡沫化、货币化问题发生了根本性的扭转,楼市不像以前那么活跃了,但是住房还是需要的,特别是租赁住房,装修也还是需要的,做这方面的金融服务很有意义。现在房地产的价格做一些调整,需求方面结构产生一些变化,对金融业来说是一个好事,但是我们不希望调整得太剧烈,对经济影响得太大,还是要平稳地转换。”
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除住房之外,养老也是老百姓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保险业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就是它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
养老保险在居民养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养老体系有三大支柱,第一、二、三支柱分别是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等)。据郭树清介绍,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区域扩大到全国范围,养老理财产品试点扩大到“十地十机构”,养老储蓄试点即将启动,面向中低收入人群的商业养老金业务也正在抓紧筹备。
专属养老保险试点方面。2021年5月,中国银保监会印发的《关于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表示,自6月1日起,在浙江省(含宁波市)和重庆市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月底,参与试点的6家保险公司累计承保保单近5万件,累计保费4亿元,其中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产业、新业态从业人员投保近1万人。
2月21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扩大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的通知》,自2022年3月1日起,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区域扩大到全国范围,在原有6家试点保险公司基础上,允许养老保险公司参加试点。对此,中国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扩大试点范围,可以使更多消费者接触到具有较强养老功能的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产品,进一步引导和培育养老金融消费观念;有利于推动试点保险公司深入探索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经验,促进和规范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养老保障需求。”
养老理财产品方面,自中国银保监会于2021年9月10日发布《关于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的通知》后,养老理财产品试点也在逐步扩容。试点范围由最初的“四地四家机构”扩大到“十地十家机构”。中国银保监会表示,试点工作有利于丰富第三支柱养老金融产品供给,培育投资者“长期投资长期收益、价值投资创造价值、审慎投资合理回报”理念,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养老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郭树清还透露,“养老储蓄试点即将启动,面向中低收入人群的商业养老金业务也正在抓紧筹备。”这意味着,未来居民在进行养老金融规划时,可选择的范围不仅有专属养老保险、养老理财,还可能包括养老储蓄、商业养老金。
郭树清表示,我们在养老保险方面花了很多功夫。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补充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相比,第三支柱发展最滞后,迫切需要加快速度。去年以来,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正在积极稳步推进,但是也不能太着急,因为我们同时还要防范风险。这个前提下,我们按照国务院金融委确定的方针“小步慢跑、总体渐进”,逐步来发展壮大。

银保监会发声:房地产市场调整要平稳转换,养老储蓄试点将启动

2. 银保监会发声:房地产市场调整要平稳转换,养老储蓄试点将启动

3月2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介绍了促进经济金融良性循环和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房地产金融”、“养老金融”成为本场发布会出现最频繁的话题。
郭树清指出,房地产泡沫化、金融化势头得到根本扭转,但是租房还是需要的,特别是租赁住房,做好这方面的金融服务很有意义。养老方面,除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和养老理财产品试点扩容外,郭树清透露,养老储蓄试点即将启动,面向中低收入人群的商业养老金业务也正在抓紧筹备。
郭树清在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时表示,省联社改革的方向都是一样,就是要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具体的组织形式可能有差别,但共同的一点是要加强管理。现在各省都有方案,我们正在指导完善修改。要吸取过去的教训,对股东进行严格审查。防止出现一股独大、关联交易、挪用资金、直接把银行资金或者是保险费用于加杠杆、用于搞其他投资等局面。
房地产泡沫化金融化势头得到根本扭转
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强化监管,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对照该会议的要求,到2019年底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取得实质性进展,八个方面的风险明显收敛。2021年,重点领域风险持续得到控制,宏观杠杆率下降了大约8个百分点,金融体系内的资产扩张恢复到较低水平,再次回到了个位数。
据郭树清介绍,从2017年到2021年,五年拆解高风险影子银行25万亿元,过去两年就压减11.5万亿元。五年时间内处置不良资产约12万亿元,最近两年处置6万多亿元。一批高风险企业和违法违规金融机构得到有序处置。P2P网贷机构全部停止运营,未兑付的借贷余额压降到了4900亿元。过去五年累计立案查处非法集资案件2.5万起。防范外部风险冲击的韧性进一步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状况趋于改善,房地产泡沫化金融化势头得到根本扭转。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表示,我们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住房市场必须要理性地控制,必须要有一种新的模式。好在我们有一些政策性的、制度性的优势。但是怎么能够用金融的市场化手段,逐步把这个优势变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动能?如果围绕这个持续设计金融产品,大家也会看到一个新的景象,那就是未来很多居民会逐步习惯于租赁。
田国立认为,“从理财的角度来讲,租房也可以,因为现在大家不会总想着买了房以后能升值,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即便升值,套现起来也都非常难。其实房地产不是一个特别理想的资产买卖,中国随着市场成熟化,依靠租赁这个时代肯定很快就会到来。”
郭树清指出,“去年以来房地产的泡沫化、货币化问题发生了根本性的扭转,楼市不像以前那么活跃了,但是住房还是需要的,特别是租赁住房,装修也还是需要的,做这方面的金融服务很有意义。现在房地产的价格做一些调整,需求方面结构产生一些变化,对金融业来说是一个好事,但是我们不希望调整得太剧烈,对经济影响得太大,还是要平稳地转换。”
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除住房之外,养老也是老百姓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保险业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就是它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
养老保险在居民养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养老体系有三大支柱,第一、二、三支柱分别是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等)。据郭树清介绍,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区域扩大到全国范围,养老理财产品试点扩大到“十地十机构”,养老储蓄试点即将启动,面向中低收入人群的商业养老金业务也正在抓紧筹备。
专属养老保险试点方面。2021年5月,中国银保监会印发的《关于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表示,自6月1日起,在浙江省(含宁波市)和重庆市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月底,参与试点的6家保险公司累计承保保单近5万件,累计保费4亿元,其中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产业、新业态从业人员投保近1万人。
2月21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扩大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的通知》,自2022年3月1日起,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区域扩大到全国范围,在原有6家试点保险公司基础上,允许养老保险公司参加试点。对此,中国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扩大试点范围,可以使更多消费者接触到具有较强养老功能的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产品,进一步引导和培育养老金融消费观念;有利于推动试点保险公司深入探索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经验,促进和规范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养老保障需求。”
养老理财产品方面,自中国银保监会于2021年9月10日发布《关于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的通知》后,养老理财产品试点也在逐步扩容。试点范围由最初的“四地四家机构”扩大到“十地十家机构”。中国银保监会表示,试点工作有利于丰富第三支柱养老金融产品供给,培育投资者“长期投资长期收益、价值投资创造价值、审慎投资合理回报”理念,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养老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郭树清还透露,“养老储蓄试点即将启动,面向中低收入人群的商业养老金业务也正在抓紧筹备。”这意味着,未来居民在进行养老金融规划时,可选择的范围不仅有专属养老保险、养老理财,还可能包括养老储蓄、商业养老金。
郭树清表示,我们在养老保险方面花了很多功夫。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补充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相比,第三支柱发展最滞后,迫切需要加快速度。去年以来,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正在积极稳步推进,但是也不能太着急,因为我们同时还要防范风险。这个前提下,我们按照国务院金融委确定的方针“小步慢跑、总体渐进”,逐步来发展壮大。

3. 银保监会近年来是如何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的?

近年来,银保监会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紧紧围绕“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标,坚决贯彻房地产长效机制要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
一是管好银行业资金闸门。强化房地产开发贷款、个人按揭贷款监管要求,加强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会同住建部、人民银行印发《关于防止经营用途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的通知》,遏制“经营贷”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
二是因城施策,积极落实差别化房地产信贷政策。初步统计,仅去年以来,银保监会各级派出机构就配合各地政府出台了130多项房地产调控措施。
三是严厉惩治违法违规行为。持续三年开展全国性房地产专项检查,对发现的违规行为“零容忍”。近期,银保监会对5家银行罚款3.66亿元,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违规开展房地产融资业务。
四是稳妥做好对住房租赁市场的金融支持。推动保险资金支持长租市场发展,会同人民银行推进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配合住建部整顿规范住房租赁市场秩序。

房地产金融化泡沫化势头得到遏制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4月末,银行业境内总资产同比增长8.3%,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长12.7%。保险业总资产同比增长11.4%,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6.5%。银行保险机构资产增速合理适度,既满足了实体经济恢复发展需要,也避免过快增长推高杠杆率。
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表示,今年以来,银保监会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助力市场主体恢复元气、增强活力,同时统筹处理好恢复经济与防范风险的关系,银行业保险业保持了平稳运行的良好态势。此外,资金过度流入房地产市场问题得到初步扭转,房地产金融化泡沫化势头得到遏制。

银保监会近年来是如何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的?

4. 央行、银保监会:金融机构要配合维护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9月29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召开房地产金融工作座谈会。会议由人民银行行长易纲主持,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肖远企出席,住房城乡建设部、证监会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及全国24家主要银行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会议认为,近年来,金融部门全面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稳妥实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连续稳定,在服务实体经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会议强调,金融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围绕“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标,准确把握和执行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持续落实好房地产长效机制,加快完善住房租赁金融政策体系。
会议要求,金融机构要按照法治化、市场化原则,配合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

5. 银保监会:房地产金融政策目前没有调整和改变

    为推动银行业保险业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金融服务,银保监会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组合拳”。
  监管的后续举措和动向也引发市场猜想:房地产金融政策是否放宽?不良容忍度提升是否意味监管政策松绑?P2P等前期监管整治重点是否转向?
  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兼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肖远企2月25日在银保监会通气会上表示,房地产金融政策目前没有调整和改变!监管标准没有放松!
  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锋表示,P2P专项整治的方向不变、节奏不变、态度不变,以退出为主要方向,没有受到疫情的影响。当前只是受疫情影响适当改变工作方式,但措施、政策都没有改变。
  据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副局长吉昱华介绍,截至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为抗击疫情提供信贷支持超7900亿元。保险业金融机构为抗疫一线人员捐赠11.58万亿元保险保障,为困难地区和企业减免保费预计将超过25亿元。
  不对个人信贷展期制定统一监管规则
  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五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提出,对因感染新型肺炎住院治疗或隔离人员、疫情防控需要隔离观察人员、参加疫情防控工作人员以及受疫情影响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人群,金融机构要在信贷政策上予以适当倾斜,灵活调整住房按揭、信用卡等个人信贷还款安排,合理延后还款期限。

  市场关注,对于个人贷款的展期,银保监会是否会有统一的政策安排。
  对此,肖远企表示,具体安排应由银行根据客户情况去判断。因为每个客户千差万别,诉求和受影响程度、信用记录和还款能力各不相同,银保监会不可能出台统一的办法,而是由银行根据客户群体情况进行独立的分析、判断、决定。
  房地产金融政策目前没有调整和改变
  针对房地产金融政策,肖远企明确,房地产金融政策目前没有调整和改变,银保监会会对房地产情况进行监测,包括对房地产融资进行监测和动态掌握,但总体政策没有改变。过去就是“一城一策”,由各地根据自身情况作出安排,只要不违反房地产政策,包括房地产融资政策。
  不良容忍度提升为阶段性政策措施监管标准没有放松
  银保监会明确,因疫情影响出现贷款逾期的,在一定延缓期限内还款不计入不良贷款、不影响小微企业信用记录。允许银行进一步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
  这一政策也引发关注:提升对不良的容忍度,是否会导致银行资产质量承压?
  肖远企表示,银保监会当前确实采取了阶段性政策措施,比如鼓励银行对企业阶段性地延期还本付息。但这一政策是有条件的:
  一是企业确实受疫情影响,遇到特殊困难;
  二是企业提出申请,银行与企业双方协商确定;
  三是有期限和条件。
  他表示,当疫情过去、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恢复后,如果企业不能还本付息,该计入不良还是应计入不良,银保监会没有放宽监管标准,只是通过阶段性的政策措施,帮助遇到困难的企业走出困境。
  在这一过程中,银行要区分企业是因为经营失败还是经营困难造成暂时不能还本付息。如果确实是经营失败,那么必须严格按照分类办法计入不良。
  肖远企认为,不良贷款可能在短期内小幅上升,但上升不会太多。绝大部份暂时不能还款的企业是受到外部因素影响,打乱原有生产安排,导致暂时遇到经营困难。另一方面,即便不良贷款有所上升,银行也有足够的风险抵御能力。肖远企表示,银行系统有近6万亿元拨备,两倍于当前3万亿元的不良贷款余额,银行每年创造利润超2万亿元,银行资本充足率达14.64%。银保监会预计不良的影响有限,监管标准也没有任何放松。
  预计3、4月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资金需求进入旺盛期
  李均锋表示,本次疫情对各类企业都有影响,影响最大的是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因其抗风险能力较弱。李均锋预计,3、4月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将进入资金需求旺盛期,出现补偿性的需要。
  据他分析,当前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有三方面变化:
  一是应急救急需求增加,只要在疫情前正常经营的企业,银行可以增加一些应急贷款。
  二是很多小微企业复工开工,资金需求旺盛,将要弥补过去一个月的需求。预计3、4月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需求进入旺盛期,出现补偿性的资金需求。
  三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贷款或产生新的不良风险,到期贷款需要展期。
  P2P专项整治的方向不变、节奏不变、态度不变
  市场关注,此前监管的有关整治措施,比如P2P专项整治是否会受疫情影响?
  对此,李均锋表示,P2P专项整治的方向不变、节奏不变、态度不变,以退出为主要方向,没有受到疫情的影响。现在只是受疫情影响适当改变工作方式,但措施、政策都没有改变。

银保监会:房地产金融政策目前没有调整和改变

6. 银保监会:房地产金融政策没有调整和改变

“目前,房地产金融政策没有调整和改变,但是会对房地产市场融资情况进一步监测,动态掌握。房地产金融政策原本也是遵循‘一城一策’的原则,各地方可根据其疫情和自己地区的情况进行安排,只要不违反相关政策就可以。”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兼新闻发言人肖远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2月25日,银保监会召开媒体通气会,通报银行保险支持抗击疫情和复工复产的情况,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兼新闻发言人肖远企、大型银行部主任王大庆、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锋、政策研究局副局长吉昱华参加了通气会。
据吉昱华披露,疫情发生后,银保监会已经单独或会同相关部门出台了8份与疫情防控相关的金融政策文件;做好受困体的金融服务,截至目前,银行保险业提供抗疫相关信贷7900亿元,为抗疫一线人员捐赠保险保额11.58万亿元。
对于疫情对银行业资产质量的影响,肖远企在通气会上同时表示,“预计短期内不良贷款率会小幅上升,但幅度十分有限,监管标准也没有放松,依法监管、合规监管、审慎监管没有任何改变”。肖远企介绍,现在监管采取了一些阶段性的政策措施,比如鼓励银行对企业阶段性地延期还款付息等,但这些政策是有条件的:一是企业确实受疫情影响,遇到特殊困难;二是企业提出申请,银行与企业双方协商决定;三是有期限限制。如果疫情过去、正常生产经营恢复后,企业还不能还本付息,就必须按照贷款分类办法计入不良,“即便不良率有小幅上升,银行也有足够的盈利能力进行抵御。”
就小微企业因疫情受到的影响和政策应对,李均锋表示,本次疫情期间,银保监会尽快摸清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受影响的情况,有针对性的研究政策措施,对未来进行预判,并做好政策储备。银保监会要求商业银行主动对接,挖掘信贷需求,但不降低相关标准。商业银行要按照急事急办、特惠特办原则,适当简化信贷手续,或采用信用贷款方式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放贷款。
目前全国约有小微企业3600万户、个体工商户8000多万户,在这12000万户中,按照现在的统计口径,在银行有贷款余额的约有2111万户,银行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贷款覆盖率仅为20%左右,还有大量需要发掘的客户。
李均锋在回应记者提问时还表示,网络借贷专项整治以退出为主的方向不变,继续坚定不移地进行整治,节奏、态度、措施、政策都没有改变。各地政府为了应对疫情,对小贷公司有一些特殊安排,这些安排是阶段性的,不等于大的方向。
此外,王大庆介绍了大型银行应对疫情的主动作为情况。据了解,六家大型银行在疫情发生以来,主动对接相关领域,对卫生防疫,医药用品等领域合理融资需求给予积极支持,开辟业务快速审批通道,落实综合融资成本压降政策,其中支持医疗物资类重点客户累计发放贷款672亿元,对生活物资保障类企业累计发放贷款754亿元,同时对央行和发改委专项再贷款名单内重点企业,成立了专门的服务团队,平均利率低于3.15%,有的重点企业实际贷款利率不到1.6%。

7. 银保监会:房地产金融政策没有调整和改变

2月25日,在银保监会媒体通气会上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兼新闻发言人肖远企表示,“目前,房地产金融政策没有调整和改变,但是会对房地产市场融资情况进一步监测,动态掌握。”
他指出,“房地产金融政策原本也是遵循‘一城一策’的原则,各地方可根据其疫情和自己地区的情况进行安排,只要不违反相关政策就可以。”
对于银保监会有关银行业金融机构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的政策,肖远企表示,鼓励为应对疫情影响,目前采取了一些阶段性临时性的政策措施,比如鼓励银行对企业阶段性地延期还款付息等。
但这些政策是有条件的:一是企业确实受疫情影响遇到特殊困难;二是企业提出申请,银行与企业协商决定;三是有时间限制,范围是2020年6月30日之前到期的贷款。
另据观点地产新媒体了解,在24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一级巡视员叶燕斐表示,企业的贷款需要把握是否真正用于生产经营活动,而不是违规流向房地产、违规流向资本市场等原则。
其称,“只要基层网点尽到相当的责任就要给它免责,企业的贷款目前把握三个原则:一是企业是不是诚实守信的企业;二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不是有市场、有订单的;三是银行贷款是不是真正用于生产经营活动,而不是违规流向房地产、违规流向资本市场。”
此外,在2月20日LPR如期“双降”后,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依然表示,LPR下行基本不影响个人房贷利率!银行可通过LPR加点方式确定个人房贷利率,基本保持原有水平,保持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水平基本稳定。
而2020年全国银行业保险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也提出,坚决落实“房住不炒”要求,严格执行授信集中度等监管规则,严防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

银保监会:房地产金融政策没有调整和改变

8. 银保监会:房地产金融政策没有调整和改变

“目前,房地产金融政策没有调整和改变,但是会对房地产市场融资情况进一步监测,动态掌握。房地产金融政策原本也是遵循‘一城一策’的原则,各地方可根据其疫情和自己地区的情况进行安排,只要不违反相关政策就可以。”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兼新闻发言人肖远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2月25日,银保监会召开媒体通气会,通报银行保险支持抗击疫情和复工复产的情况,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兼新闻发言人肖远企、大型银行部主任王大庆、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锋、政策研究局副局长吉昱华参加了通气会。
据吉昱华披露,疫情发生后,银保监会已经单独或会同相关部门出台了8份与疫情防控相关的金融政策文件;做好受困体的金融服务,截至目前,银行保险业提供抗疫相关信贷7900亿元,为抗疫一线人员捐赠保险保额11.58万亿元。
对于疫情对银行业资产质量的影响,肖远企在通气会上同时表示,“预计短期内不良贷款率会小幅上升,但幅度十分有限,监管标准也没有放松,依法监管、合规监管、审慎监管没有任何改变”。肖远企介绍,现在监管采取了一些阶段性的政策措施,比如鼓励银行对企业阶段性地延期还款付息等,但这些政策是有条件的:一是企业确实受疫情影响,遇到特殊困难;二是企业提出申请,银行与企业双方协商决定;三是有期限限制。如果疫情过去、正常生产经营恢复后,企业还不能还本付息,就必须按照贷款分类办法计入不良,“即便不良率有小幅上升,银行也有足够的盈利能力进行抵御。”
就小微企业因疫情受到的影响和政策应对,李均锋表示,本次疫情期间,银保监会尽快摸清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受影响的情况,有针对性的研究政策措施,对未来进行预判,并做好政策储备。银保监会要求商业银行主动对接,挖掘信贷需求,但不降低相关标准。商业银行要按照急事急办、特惠特办原则,适当简化信贷手续,或采用信用贷款方式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放贷款。
目前全国约有小微企业3600万户、个体工商户8000多万户,在这12000万户中,按照现在的统计口径,在银行有贷款余额的约有2111万户,银行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贷款覆盖率仅为20%左右,还有大量需要发掘的客户。
李均锋在回应记者提问时还表示,网络借贷专项整治以退出为主的方向不变,继续坚定不移地进行整治,节奏、态度、措施、政策都没有改变。各地政府为了应对疫情,对小贷公司有一些特殊安排,这些安排是阶段性的,不等于大的方向。
此外,王大庆介绍了大型银行应对疫情的主动作为情况。据了解,六家大型银行在疫情发生以来,主动对接相关领域,对卫生防疫,医药用品等领域合理融资需求给予积极支持,开辟业务快速审批通道,落实综合融资成本压降政策,其中支持医疗物资类重点客户累计发放贷款672亿元,对生活物资保障类企业累计发放贷款754亿元,同时对央行和发改委专项再贷款名单内重点企业,成立了专门的服务团队,平均利率低于3.15%,有的重点企业实际贷款利率不到1.6%。